姜文是华语电影界一位颇具争议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他执导的大多数影片中都包含着极强的政治隐喻。《鬼子来了》被禁十年后,他自导自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引人非议。在这部荒诞又离奇的影片中,姜文以更加独特而隐晦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视角传达了他被禁十年中的心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姜文打破了华语电影单纯强调叙事功能的局限,转而运用色彩、意境和人物等表现手法对电影文本进行解构,形成了迥然于主流电影的叙事风格语言。
我很欣赏姜文,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员或者导演,他自身所持有的美学逻辑自成体系且始终如一,令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又熠熠发光。
▲安藤忠雄 | Fundación Casa Wabi,2016
▲安藤忠雄 | Fundación Casa Wabi,2016
任何一种专业都拥有自己内在的、特殊的美学逻辑系统,做电影如此,做设计何尝亦不是如此?不过导演将他的审美以影片方式呈现,而设计师却将其融入空间,在塑造空间形态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美学逻辑,进而沉淀为设计风格。
当我们谈论到设计的风格问题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安藤忠雄 |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2015
▲安藤忠雄 |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2015
对于一名设计师而言,设计风格的形成与确立,在于长久的生活中对美的理解,在于漫漫的设计生涯中对美的坚持,更在于设计师对设计精神、生活本质、空间灵魂的阐述与解读。比如,谈到安藤忠雄,你会想到什么?质朴的混凝土、坚硬的水泥块、对话中的光影,或是日式的肃静与禅意。谈到扎哈·哈迪德,你又会想到什么?流动的长弧曲线、锐利的尖顶、大胆的解构几何,以及利落与优美并存的现代感。这些美的代名词,融入了他们的设计,将空间升华,成为了设计师的后来影响力。
▲安藤忠雄 | 光之教堂,1989
▲安藤忠雄 | 住吉的长屋,1976
以发展的眼光看,设计师自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与美学逻辑是影响他形成个人风格的决定性因素,而美学逻辑系统的构建全然在当下,对于设计本身的认知,对于维度空间的揣摩,一点一滴形成个人审美的尺则和标准。
对于一个空间而言,首先受设计师个人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和审美倾向等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时代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客观条件制约。
▲扎哈·哈迪德 | 维也纳大学图书馆和学习中心,2013
▲扎哈·哈迪德 | 维也纳大学图书馆和学习中心,201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不同的文化系统的碰撞成为了一种常态,文化强势与文化弱势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差异。中国文化曾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不可否认到了今天,它已然处于弱势,因此,现在所形成的风格大多数是带有着西方的文化痕迹从而被我们接收吸纳的,如欧式风格,原是欧式宫廷建筑风格,曾经被我们挪用在家装上,但是目前中国设计中的欧式风格已并非全盘照搬和接收,而是有所剔除有所保留,又如日式的榻榻米,在今天的很多中国家装中也得以觅见,日式风格之所以能被移植入别的国家,正是因为他们的风格表现形式受到了西方设计界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任意一种舶来品式的风格都应该与本土文化习性和传统相结合,才能产出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风格表现形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设计师在背后扮演的角色有很强的改革和导向作用,任重而道远。
▲扎哈·哈迪德 | 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2012
▲扎哈·哈迪德 | 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2012
对于风格问题的探讨,其实还有更多可以深究的内容。在这个栏目中,我希望能给予大家真正有“观点”的内容与思想。写文章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并不擅长,但却是受益良多的事情,它会让你有所思考,以便在这条设计之路上走得更远。因此我提议在后期的杂志中能开设一个栏目,以沙龙的形式将设计师聚在一起讨论此类关于设计的问题,思考设计的“风格”问题,这将会很有意义。
▲扎哈·哈迪德 |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1993
▲扎哈·哈迪德 |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1993
AXD·启迪艺论
INSPIRATION启迪 × COMMUNICATION ARTS艺论
李天蜀
成都上城设计事务所
设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