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mantic of space based on the aesthetic value
基于美学价值的空间语义
——评析上城设计新作《伴茶空间》
撰文 | 张轶青
图片 | 李天蜀提供
任何一种类型的空间的最终呈现,必定伴随着业主对空间中内容的期盼与希冀,也带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传达出设计师对“设计”的理解和定义。在我看来,每一个优秀的空间,语言、修辞都是常见的,但却向居于其间的人传达出设计师对生活与美、内容与形式的态度和立场,既是喃喃自语,也是娓娓道来,不卑不亢。
任何一种消费空间,都将用自己的话语或“折射”或“抵抗”我们耳熟能详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代生活层面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看待消费空间的角度和语境、都是任何一种消费形式“指认”的态度或行为,也代表个体面对生活时的立场。特别是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消费空间的“场所态度”,更是如此。
“伴茶空间”与其说是一个茶厅,不如说是成都上城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李天蜀对当代交往行为的研究和思考。它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茶厅的所有概念,在时尚和艺术的概念包缠下,它传达出设计师对当代、时尚与传统关于交往的场所的理解:在当代生活的话语中,传统交往空间也有多种可能性。
步入位于天府二街旁的南华路上的“伴茶空间”,立刻会被它沉着的、极具当代性和艺术特质的入口所吸引:极具仪式感的、对称性的通道,仿如在由天而降的红铜管阵列和静谧的水池间,开辟出一条充满神性,并通往值得期待的未知之境的“驰道”,简洁的石材屏风犹如空间的底色,横亘在前方,屏风中间,设计师留出一道缝隙,整个入口空间的气韵方向将人向内拉,姿态变成迎接。
绕过屏风进入主体空间,叙事话语开始在总体氛围一致的语境中发生转义:在大厅的中央区域出现一个巨大的水景,设计师用“漂浮”和“枯山水”结合的方式,再现了一个宁静的、艺术化的“冥想空间”。这时,再抬眼看石质屏风,它已在不知不觉中转义为水景的背景,一枝绿树从静谧的水平面下穿越漂浮在水平面上的石质平台,以傲然的姿态伫立于背景之前,没有陪伴与对衬,孤寂而生机盎然。
交往,是当代个体生命中的奢侈消费,特别是在信息工具日趋发达的今天,更多的交往方式呈现出跨时空状态,这时,面对面的交往一定带有迫不及待的情感诱因,如果环境氛围贴切和美妙,不仅能加速情感的交融,还可以让交往的过程和内容更具质感与质量。
“伴茶空间”用雅致的、以“阿玛尼”的高级灰为主体的界面,辅以红铜隔断,极具简约和高贵的意味。弥合天地间单调之气的罩灯高低错落,气质静谧、卓尔不群。这显然是在设计师熟诣的形式手法包裹下的对空间的探索,但这也是我的存疑之处:任何形式的交往,必然受制于人们的习俗和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事物的判断。任何具有陌生感的空间,都将会导致人们思想的焦虑和恐惧。“伴茶空间”作为以“饮茶”为交往载体的交流空间,它和人们最熟悉的时尚品牌“阿玛尼”的形式特征之间缺乏与生俱来的形式和气质的契合。
所以,我认为“伴茶空间”用阿玛尼惯用的色彩体系和造型元素,将酒店的交往方式填充到传统的茶厅空间之中,这仅仅是一种空间修辞手法,从传统茶厅走向阿玛尼和酒店的旅途中,缺少一种“路径选择”的必然逻辑。在“形式”和“内核”之间产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缝隙”。
但是,上城设计毕竟是一支设计素养与能力皆超群的空间设计团队,他们在深刻研究并洞悉了人在茶厅中的交往方式后,提出以人的“心理—年龄距离”为主旨的消费组团方式。“伴茶空间”作为高端茶厅的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黑川雅之曾经说过:“所谓人与人之间的间隔,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相互间的在意、关怀和感应。”在这里,设计师让安静的、心理距离较远的交往行为位于空间的中央,喧闹的、心理距离相对较近的组团置于四周,使空间变得更符合当代,有年青的意味,让视觉、嗅觉、听觉永远置于静谧、可控的维度,让消费体验趋于完美,以此弥合了空间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缝隙。并且,设计师采用简化、合理的交通尺度和拓扑关系,使消费空间动线“轻松”和“易达”,提升了消费体验的“纯度”。
作为消费空间,美学价值的建构决定了它在当代生活中的立场和姿态,构筑了消费者与空间对话的话语基础,也决定了它在市场的位势,正如福柯所说:话语即权力。在“伴茶空间”中,设计师用自己的社会美学价值判断,介入我们熟悉的茶厅空间,使熟悉环境陌生化、时尚化,增强了空间营造者和业主的话语力度,茶饮消费被弱化,退隐到媒介层面,业主可以将自己对当地日常生活的理解,填充进空间的消费片段之中,让空间在交往的语境中多了一分可能性。这时,消费内容是茶、咖啡还是白水已经不重要了,为当代社会提供一种交流的场所,才是空间的“能指”。
上城设计在“伴茶空间”的营造中,大胆地用静谧取代喧嚣,用时尚构筑新传统,足见他们对当代的面对面交往,从心理、视觉到行为有自己的理解且观点独到,因此,上城设计团队在“伴茶空间”提出的空间想象无疑是正确的。
AXD·深度解析
DESIGN设计 × DEPTH深度
李天蜀